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宝光配资365之家
4月19日,中国青年报以《解码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印象》为题,报道了南京大学致力于从国际视角解读中国发展道路,开辟青年思想引领新路径的探索。这个暑假,探索在继续。南京大学哲学学院5名本科生目前正在紧张准备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赛。来自南大哲学学院的这支团队以“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印象”为题,继续致力于通过海外知识群体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评价和理性判断,动态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印象”,为讲好中国故事建言献策。
这是南京大学哲学学院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的一个缩影。从设立专业课程群,到组织国际教学实践和国际交流项目,再到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南京大学哲学学院不断在拔尖创新人才国际化培养上书写奋进答卷。
在“走出去”中“创一流”:哲学思辨要与全球视野结合
“参加‘挑战杯’项目的这段经历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思想是在传达与交流中产生的,如果希望理解其他文化或者让世界上的其他文明理解自己的文化,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倾听与对话。”“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印象”挑战杯项目的学生负责人、南京大学哲学学院2022级本科生马苏骏说。这已经不是马苏骏第一次和国际学者面对面展开交流。2024-2025学年,她就曾两次参与学院组织的短期国际交流活动,与日本东京大学、希腊亚里士多德大学、雅典大学的专家教授讨论“理解是否可能”,思考“古希腊哲学与中国哲学的分歧与融合”。
南京大学哲学学院的首任系主任刘伯明是我国第一位留美哲学博士,他早早提出“培养融贯中西学术之人才”的教育理念。多年来,哲学学院开拓、利用国际化资源,增设专业外语课程和“刘伯明讲座教授”课程、提供短期国际教学实践机会、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公派专项,聘请来自世界各国的10多位著名哲学家担任学院兼职教授,与国外10多所著名大学的哲学系和相关研究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合作与交流关系,切实提升了南大学子的国际交流能力和国际发展能力。
南大师生始终坚持着这样的信念:哲学的思辨与启迪从不停留在纸面,文明的互鉴在实践中才成为可能。“在此次希腊科考中,我们获得了与国际学者面对面交流的宝贵机会。在希腊的名胜古迹、博物馆与学校里,我们各抒己见、积极碰撞,学会了在倾听中校正自己的视角、在回应里发现新的问题,也真正体会到古典学并非封闭的考据,而是一场跨越时空、持续进行的对话。”7月11日参加完希腊科考项目的2024级硕士生童苏彤说。
哲学学院打造的国际融合学习培养体系让学生拥有了更多和国际学者展开平等对话的机会。2024年,哲学学院获批CSC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哲学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的第三轮支持,持续派出学生赴比利时根特大学求学;与英国埃塞克斯大学签署双硕士学位培养协议,并成功派出第一批学生。同时,哲学学院顺利实施“东亚文明交流互鉴”创新拔尖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和“古典文明的东西对话与现代互鉴”全球科考与科研训练项目,为南大学子构建起长短期结合、层次丰富的国际化成长通道。哲学学院副院长刘鹏教授数次带领学生团队出访,见证了学生们在交流中碰撞出的思想火花,他强调:“当前我院学生的国际化培养不仅在项目数量上取得突破,更注重思想交互的深度赋能。我们构建的国际化培养方案旨在推动学生超越参访研学层面,进入前沿学术对话的核心场域,引导青年学子通过批判性互鉴与理论交锋,锤炼自主思考能力,并主动成为中国学术叙事的共构者。”
伴随着哲学学院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南大学子迈向更广阔的世界。仅2022-2024年,哲学学院研究生出境交流人数就达74人,其中不乏有学生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英国利兹大学、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等国际知名学府交换学习或接受联合培养。近期开展的“东亚文明交流互鉴”和“古典文明的东西对话与现代互鉴”项目中,共有40位南大学子探访、考察日本东京、希腊雅典和塞萨洛尼基等地区,在文明互鉴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
通过以上项目,哲学学院在宽领域、多层次上实现了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互鉴,完成“广布局”的同时,正着力于“拓深度”。新的世界格局下,哲学学院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坚持走“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为我所用”的道路,培养了大批兼具专业能力与国际视野的高质量人才,让“学理论”的南大青年不断“走出去”,自觉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和中国故事在世界舞台的传播者。
从“看世界”到“讲中国”: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如何用中国话语回应“世界之问”,是南京大学哲学学院在新时期的人才培养工作中探索回答的问题。对此,哲学学院致力于培养青年学生在“看世界”的过程中“讲中国”的能力,通过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传播真实、正确的中国声音,提升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如果你看看近来西方对中国的论述,你会注意到,其充满了与真实的、活生生的中国相距甚远的叙述和形象。要真正改变这一点,我认为相当具有挑战。在我看来,关键是我们需要更多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主要是像你们这样的年轻人。”著名汉学家、杜塞尔多夫大学孔子学院原德方院长培高德在接受“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印象”挑战杯团队访谈时说。这启示着南大青年学子不仅要在国际交流中“看见世界”,更要肩负起使命,主动、自信地向世界讲述真实、生动的中国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的底气,源于对中华文明的深度认同、对中国国情的深入了解和扎实的专业素养。百年前,刘伯明先生先后以《华人心性论》和《老子哲学研究》为题的学位论文获得美国西北大学的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向西方世界讲述中国思想,阐释中国文化的根脉。百年后,2024年5月,南京大学哲学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孔伟宇前往韩国国立庆尚大学,参加主题为“21世纪东亚的后资本主义选择——马克思主义视角”的学术会议,并在会上作学术报告,向东亚国家分享“中国经验”与“中国智慧”。
如今,孔伟宇已经成为南京大学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一名助理研究员,忆及这段参与国际学术会议的经历,他认为“在全球思想场域中积极展现中华文明的深邃智慧、贡献基于中国实践的系统方案,不仅是对刘伯明先生等南大学人精神的赓续,更是时代赋予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核心使命。国际交流经历也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必须以高度的学术自觉和文化自信,深度参与全球知识生产,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性构建、原创性发展、国际性传播,实现中国智慧从‘被听到’到‘被理解’‘被认同’的跃升”。
近三年,南京大学哲学学院不少学生在国际一流期刊发表文章,大批学生受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他们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实践中汲取思想养分,在国际学术对话和跨文化研修中深化全球视野配资365之家,以行践知不断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实现了从“看世界”到“讲中国”的转变。正如《思入风云——南京大学哲学系学生国际交流学术论文集》编者前言所述,“国际交流的核心意义,恰恰就在于促进学生们在吸收中西方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打造创新性理论,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发挥积极作用”。
我要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